一卡通的应用

2016-10-06

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,现代社会几乎各个行业的众多部门都召|进了IC卡智能管理系统。根据市场现状,准确实效的“一卡通”,已成为“势所必出”的必然要求。于是,无论是制卡公司、芯片供应商、系统集成商、应用商,均推出了“一卡通”。


其实,现在行业人士所说的“一卡通”,只是一种广义上的单个功能组合后的产物。如某厂家生产出诸如门禁、停车场、巡更等单项智能系统,有其各自独立的设备和软件,在市场趋势下,厂家将这些系统组合在一起,安装在某一区域,因为是一张IC卡通行,所以统称为“一卡通”。


这种所谓的“一卡通”具有如下不足之处:


(一)多个软件多个发行系统:如果要实现一卡通行,则要在各个系统中逐一发行这张卡,相当于逐一通告每个软件,此卡可通行。操作流程繁琐低效。


(二)多个数据库,多个PC机(即电脑):如果查询某张IC卡之消费记录,只能在各个PC机、数据库上逐一录入卡号、逐一查询后,再加以统计。费时不便。


(三)无共享数据库,无法实现总统计、总检索的一次性简便操作的功能。


(四)成本高,操作繁琐。


综上所述,这种“一卡通不确切、成本高、费用大、数据运行速度慢,只能是作为未真正实现“一卡通”软件功能之前的一种过渡。


实现“一卡通”软硬件条件


“一卡通”作为智能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,是一项复杂而讲究的系统应用工程,其硬件和软件都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标准,否则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“一卡通”。


首先,要有制作“一卡通”的卡。这种卡必须是多分区,与分区密码校验,具有多用性、兼容性、安全性、可靠性的智能卡,这是“一卡通”的前提条件。现在市面上卡类很多,从早期的条码卡、磁卡到接触式IC卡、再到非接触式IC卡、CPU智能卡等。发展很快,也越来越先进。构造简单,只读不写,无区域、无防伪、不多用的卡。如条码卡、磁卡、ID卡以及一些不带CPU功能的卡是不能做“一卡通”的。


阅读409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